找到相关内容1310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厦门市石室禅院“弘愿合唱团”成立

    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愿我们弘愿团的梵海潮音在厦门、福州、北京等地的大剧院唱响,愿佛陀悲悯众生的心声响彻大江南北、五湖四海。  紧接着在主持人的介绍下,团长、各组组长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合唱团|石室禅院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10535328348.html
  • 我还要回来!

    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,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。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:「为甚么要这么做?」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:「我要去拿燃料,我还要回来!!」 「我还要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9442828968.html
  • 玛钦护法

    护法是金刚萨垛佛为悲悯众生而化现的十地自在之智慧护法神,它的悲心、智慧及神通与世间天神护法有天壤之别,是上师、本尊一体之化现,遣除道障魔难、成就事业之根本。在具信者面前,玛钦护法常幻化为人形加持诸弟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13453783.html
  • 智慧的终结和解脱之门

      这样的修习是否远离慈悲?   不然!   一.因为利益他人则必须首先使自己解脱,所以先必须自己这样修习。   二.因为修习及圣果能摧毁愤恨、嫉妒等烦恼,所以此中和此后就将悲悯一切有情生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2156118.html
  • 布施的十种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

    的人。 针对这十种布施田,应以不同的意乐对待。对亲友,要遮止贪心益西彭措堪布 ;对怨敌,要以慈心对待;对中庸者,要以珍爱心对待;对具德者,要以信心、恭敬心对待;对有过者,要以悲悯心对待;对低劣者,要断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3075567.html
  • 渡河到彼岸

    朋友会弃麻疯老妇不顾呢?或是带她一起过河来? 第二位僧人对这个无助的丑老太婆感到难过,心底很自然地升起悲悯。他把这患有麻疯病的老妇,小心翼翼地背起来,奋力踏入漩涡激荡的河水中。 在那当儿,不可思议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47590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“恒顺众生”,的意义何在?

    如本法师: 恒是以时间而论,长久不变之义,以空间而谈,不分国土,遍及无量三千,无有距离;顺是随顺度化,悲悯柔和之义。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,非菩萨人不能克成,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(梵语auntpattika-dharma-ksanti),方得恒顺众生,不致有退堕之念。众生是愚痴的,是刚强难调难伏的,是随顺五欲六尘的,是邪见不智的,是好辩的,是逞强的,是保护自己观念的,是我执与法执的,若非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3377746.html
  • 门肃法师答:如何修持大悲法门?

    门肃法师答:悲就是悲悯,菩萨在行菩萨道要给予众生无量利乐,悲念众生身、心之苦。正所谓“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”。 大乘佛教精神就是提倡菩萨道,而观世音菩萨素来都是以大慈大悲现世,被信徒所接受、信仰。比如说众生需要什么身份得度,观世音菩萨即显同等身度之,所以说三十二应身。众生有愿诚念观世音菩萨,菩萨满其所愿,故言有求必应。众生与怖畏急难中诚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承此菩萨威力,悉得...

    门肃法师

    菩萨|观世音|佛教|众生|我们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9321883834.html
  • 问:神识离开躯体向何处去?

    所造是也。然而兹值末法,若全靠自力证悟一途而登圣域者,亿人修行悟者难得一人。今之众生,痴闇迷染、虚妄颠倒、业重福轻、障深慧浅。岂不永沦三界流转生死么?释迦世尊就是为了悲悯末法众生,特别曲垂方便,昭示最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6573685704.html
  • 佛光山心定和尚讲授“解脱道与菩萨道”

    即是帮助众生深入佛智、离苦得乐,因而菩萨亦称为觉有情。菩萨需具备“菩提心、大悲心、空性慧”。“菩提心”是不忘初心,即不退转的心;“大悲心”为不忍众生苦而发起悲悯的心;“空性慧”为了知一切法是无自性,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两岸|台湾佛教|菩萨道|心定和尚|佛光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5550987210.html